这事儿得从我上周吃的大亏说起。当时想对接个供应商资源,顺手搜了个行业群准备混进去挖人,结果刚申请入群就收到反诈短信提醒,冷汗唰就下来了。琢磨着得换个安全法子,今儿把踩坑实验全记下来。
折腾设备做伪装
翻出抽屉里吃灰的备用机,恢复出厂设置后专门注册了新号。头像不用真人照片,随手拍了窗台上的绿萝充数;昵称改得特别官方,叫"XX建材客服小李"——谁家销售不长这样?通讯录权限直接关死,连微信运动都设成不可见。
全网扒群成员痕迹
晚上蹲电脑前试了七八个野路子:
- 先搜群名+成员关键词,结果全是假群
- 试二维码解析工具,跳出来全是电商广告
- 拿爬虫代码折腾到凌晨,抓回来五百多条乱码
气得我差点把键盘砸了,发现某平台突然显示"部分公开成员"——有门儿!
暴力截图硬识别
第二天带着备用机去咖啡馆蹲点。见到目标群就疯狂截图,回到家把两百多张截图铺满整个桌面。开着PS边切图边叨咕:"这张头像被牛皮癣广告挡了...这张昵称是火星文..."纯手工整理到后半夜,眼皮打架那会儿才扒拉出六十多个有效信息。
装小白套资源
第三天换上温和语气,挑了三十个看着好说话的成员挨个私聊:"哥打扰了,听说咱群昨天分享的XX资料特别全?"结果刚发完第五个人就把我举报了,对话框瞬间跳出风险提示。赶紧退出账号保平安,后背衣服都汗湿了半截。
误打误撞终得手
正瘫沙发上懊恼,突然瞄到群里有人发协作文档。趁链接没失效赶紧点进去,成员名单明晃晃挂在权限列表里!抖着手把所有可见名字都抄在本子上,退出时还不忘清除浏览记录。回头翻着二十多人的联系方式,连水杯都端不稳——这回真没白折腾。
刚统计完数据,房东突然打电话催房租。攥着抄来的号码本苦笑:这年头找人比找钱还难。各位要学这招的记得备俩手机,千万别在常用设备上操作。昨天跟楼下修电脑的老张唠嗑,他说最近收到三起类似封号申诉了...
(实验结束后已注销测试账号,本子也锁进文件柜了。建议大伙儿用这法子时别恋战,见好就收最稳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