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真是闲得发慌,就琢磨着搞点啥好玩的。脑子里就蹦出来这么个念头——“谁是我的新郎”。别误会,不是我真要找对象,纯粹是觉得这个主题挺有意思,想拿来做个小小的实践,看看能不能捣鼓出点啥来。
最初的设想与碰壁
一开始我还想着,我是不是能整个特复杂、特智能的玩意儿,比如整个小程序,输入点自己的喜然后它就能匹配个虚拟“新郎”出来。我还煞有其事地去网上搜了搜,看了些什么性格分析、匹配算法之类的,看得我头都大了。结果,现实啪啪打脸。技术,也就那样;时间,也不充裕。那些高大上的东西,对我来说,暂时还是算了。
转变思路:从简出发
碰壁之后,我就冷静下来了。心想,搞那么复杂干嘛我又不是真要开发商业项目。我就是想体验一下这个“创造”和“选择”的过程。所以我就想,干脆!咱就来个土法炮制的,弄个简单的小互动。核心就是要有几个不同类型的“新郎”候选人,然后通过一些简单的互动或者说是问答,来“决定”哪个更“合适”。
第一步:先得有“新郎”候选人!
这步最关键,也最有意思。我开始琢磨,得有哪些类型的男生?总不能都一样,得有点区分度。
- 我就先设定了第一个,叫他“阳光运动型”。天天活力满满,喜欢户外,小麦色皮肤,笑起来一口大白牙那种。
- 然后第二个,我寻思着得来个反差点的,就叫“温柔居家型”。会做饭,喜欢小动物,说话轻声细语,体贴入微。
- 第三个,我想整个“睿智学霸型”。戴个眼镜,博览群书,啥都懂点,能跟你聊星星月亮诗词歌赋那种。
- 我还恶趣味地加了个“神秘莫测型”,就是那种你不太搞得懂他,但又有点吸引你的。
给他们每个人都简单勾勒了下外形特征、性格特点,还有一两个小小的背景故事,这样就显得丰满点了。
第二步:咋“选”?得有个章法
有了候选人,接下来就是怎么“选”的问题了。我不可能搞个复杂的评分系统。我就寻思,整几个小问题或者小情景,然后根据不同的回答,指向不同的“新郎”。
比如,我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:
- “周末你更倾向于怎么过?” A. 出去爬山徒步 B. 在家看电影做美食 C. 去图书馆或博物馆 D. 看心情,没准儿。
- “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,你希望对方怎么安慰你?” A. 带你运动发泄 B. 默默陪伴给你做顿好吃的 C. 帮你分析问题 D. 给你讲个冷笑话。
大概就是类似这样的几个选择题。每个选项都悄悄地对应着我前面设定的某一个“新郎”的特质。
第三步:动手“实现”这个小玩意儿
“实现”这个词用得有点大了,哈哈。代码啥的也就会点皮毛,写个复杂程序肯定不行。所以我就用了最笨的办法,拿个文档,一条条写下来。
我先是把四个“新郎”的详细资料写藏在文档的后半部分。然后在文档开头写上那些选择题。每个选项后面,我用括号标注了一下,比如(选A,则“阳光运动型”好感度+1;选B,则“温柔居家型”好感度+1)。
为了更有“互动感”,我没直接这么写。我是这么弄的:比如问题一,选A,我就写“那么,你可能更喜欢和他一起挥洒汗水,请跳到【阳光运动型的专属描述】部分看看?” 如果是手写或者简单的文本编辑器,我就真让自己手动翻页或者滚动。如果用一些简单的笔记软件,甚至可以设置个内部链接跳转,那就更像那么回事了。
我还试过一种更原始的方法,就是把每个“新郎”的特点和对应问题的选项写在不同的小纸条上。然后玩的时候,根据自己的选择,去抽取对应类型的纸条,看哪个类型的纸条最多,就“匹配”到哪个“新郎”。这种方法更有“开盲盒”的感觉,哈哈。
的效果嘛嘿嘿
别说,虽然简陋,但自己跟自己玩,还真有点意思。特别是当我尝试用不同的心境去回答那些问题时,出来的“新郎”人选也确实不一样。有时候我会故意选一些平时不太会选的选项,看看会“解锁”哪个“新郎”,也挺好玩的。
过程中最逗的是,我给某个候选人设定的答案,我自己选的时候都犹豫了,心想:“这个特点虽然但另一个好像也不错?” 简直是自己给自己挖坑。
通过这么一番折腾,我发现,“谁是我的新郎”这个问题的答案,很多时候取决于当下“我”的状态和偏没有绝对完美的“新郎”,只有当下最能契合你心境的那一个。
这回瞎折腾也算没白费,虽然没搞出啥高科技的东西,但把一个想法从无到有地捣鼓出来,这个过程本身就挺有成就感的。也算是个小小的实践记录,分享给大家,图一乐呵!